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迂论四 其一 论兵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四
古之有国者,戡乱定功,未尝不以兵。
汤、武之所以王,齐、晋之所以霸,皆以德为主,而以兵辅之。
战国秦汉以来,兵尤重。
其国之兴衰,视其兵之强弱与其措置之术如何耳。
然古者兵农不分,无养兵之费而有用兵之实。
至唐兵制凡三变:其初府卫之制,最为近古;
府卫之法坏,变而为彍骑;
彍骑之法坏,变而为方镇之兵。
至五季始尽黥以为卒伍,而兵农之分,不可复合,乃有养兵之患。
国家建都于汴,无高山大河之阻,其势不得不以兵为强,故天下重兵悉屯于京畿,更戍边郡,以虎符出纳,其分布诸路,有隶将兵,有不隶将兵。
当熙、丰盛时,合中外禁卒凡九十五万人,而土兵、厢兵不在数焉。
自熙、丰至宣和间,禁军阙而不补者大半。
而崇、观以来,有事于西夏南平方贼,北取燕山,其所逃亡陷没者又半之。
靖康间金人再犯阙,其溃败损折者又不可胜数也。
建炎初,勤王之师萃于京畿者三十馀万,其大半皆民兵,而朝廷不复抡择,留屯要害之地,悉罢遣之。
其后建言乞募兵于河北关中京东西,合十馀万,更番以卫行在。
既遣使矣,言者谓不患无兵,不当募,遂罢。
今西北既复为金人之所蹂践,而东南之人类多孱弱,未知于何所取兵而可也。
既稍复方镇之制,莫若使之募兵以备出战,将校偏裨皆预选任,以时训练之,又团结民兵以备守禦乡村坊郭,各随其宜,刬刷官田。
如户绝、天荒、屯田之类,以养民兵之可以出战者,如弓剪、刀弩手之法,明其劝沮,假以岁月,庶几足兵,然其要在于择帅臣以总之。
帅臣得人,则法不患乎不明,兵不患乎不足。
唐马燧之镇太原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长短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
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以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
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
李抱真之镇泽、潞也,乘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凋刓,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
举所部得成卒二万,不廪于官,而府库实,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昭义步兵,为诸军冠。
李德裕之帅蜀也,当南诏入寇之后,蹂践千里,荡无孑遗,瘢痍尚新,非痛矫革不能刷一方耻。
乃料择州兵之任战者,废遣狞耄什三四,又请甲人于安定,弓人河中,弩人浙西,繇是蜀之器械犀利。
率户二十取一人,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其精兵曰南燕保义、保惠,两河慕义、左右连弩,骑士曰飞星、鸷击、奇锋、流电、霆声、突骑,总十一军,而威声隐然震于西南。
由是观之,择帅得人,兵不难足,但当假以权柄,宽其御勒,使得尽心而已。
或谓方镇增募兵之数,则养兵之费何以给之?
殊不知国家屯重兵于畿甸,故岁漕东南六百万斛,及四方钱帛于京师,州郡租赋仅足以办上供,犹有不足者。
今畿甸之兵寡矣,而方镇之兵稍增,正当量养兵之费、损上供之数以给之,胡为而不可?
事固有当因时而变通者,正此也。
若夫团结民兵,人见巡社之法不可行,遂以谓民兵之不可用,此大不然。
巡社之法可行于西北,不可行于东南,正当斟酌其宜,使民乐于从命耳。
政教何先论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五、《咸平集》卷一○
《礼》曰:「教犹寒暑」。
谓寒暑违于常,则岁功失矣;
教喻失于早,则人性塞矣。
《语》曰:「性相近,习相远」。
故君子慎乎始习;
矧以五常之教,欲澄清于人性之初乎。
《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则众星拱之」。
又《礼》曰:「政者,正也」。
又政犹蒲卢。
详圣人之指归,观当涂之政教,若水火之济用,比辅车之相依。
政与教交相用,理与乱无相远,何哉?
昔尧、舜之教人以仁义,故比屋可封;
桀、纣为政以暴虐,故比屋可诛。
夫黎民必以历数之命,大宝之位,归于至圣之君,俾之设教为政,以抚育黎元也。
故圣人夕惕若厉,用天之道,而为国之政。
然一人不可以独理,必以众贤而赞之。
故尧、舜欲教人之播殖,则命后稷以稼穑之政以训之,天下之民由是服勤于农桑矣;
欲教人之知礼,则命伯夷以典彝之政以化之,故天下之民由是肃恭于训导矣。
申命后夔掌金石之乐,皋陶司小大之刑,左右翼明圣之君,圆方得黎元之性。
故唐尧之时,民尽跻于仁寿矣。
斯则当至理之世,无为之朝,先于教而后于政矣。
洎汤革夏之季世,武王化有商之遗黎,大则以干戈灭凶,小则以鈇钺弭乱,虽应天以顺人,亦逆取而顺守。
干戈为三军之政,鈇钺为大理之政,故天下畏罪而悛恶,民心自乱而复理。
是则圣王之教犹寒暑也,理民之政犹水火也。
水火有象,而寒暑无形;
寒暑不可一候而有差,水火不可终朝而斯阙。
《礼》曰:「使人迁善远罪而不觉者,礼也」。
礼防人之性,抑人之乱,皆于未然,故不见德之日益,必有时而成君子也。
君慢于礼而怠于教,人心渍热,虽不见恶之日滋,必有时而灭身也。
管夷吾,霸齐之一相也,犹云感人之心,若秋云之生凄凉也;
悦人之性,犹春景之致和乐也。
仲尼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孝者,百行之本,欲人之速于孝悌也。
是圣人深于教也。
《春秋》者,惩恶而劝善,乱臣贼子闻之而惧,是圣人深于政也。
伊尹五就桀,欲速于政与教也夫。
教之道非一涂,而政之术有常检。
非一涂者,喻网罟之众目,必牢笼广施,而然后获禽也。
夫常检者,若九逵之坦道,必夷荡而使人知适也。
昔群盗弄兵于潢池之中,龚遂单车至,群盗散者,以道教之也。
昔五陵诸豪恣横于京邑,而张敞以彩帜获盗而民畏者,以政肃之也。
以是论之,上自圣王,而下迨贤吏,操政之柄,立教之本,亦无先焉,无后焉,比乎左右手,辅于躬而适乎用。
必若穷至理而取确论,则理清静之朝,劳精于设教可也;
正浇漓之俗,则专意于为政可也。
《洪范》曰:「强弗友刚克」。
又曰:「燮友柔克」。
教化先后,斯言可徵。
乞升天皇大帝北极并在第一龛奏景德二年九月 北宋 · 王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太常因革礼》卷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一
臣以非才,叨预祀事。
本为旧章有所未当,遂请有司更加裁定。
今有司但摭故实,不商事宜,信贞元之轻谈,略经史之谠论,谨再申前,以取进止。
伏以礼非天降地出,本于人情,人苟安之,百世可守。
臣比以坛图未便,再乞详定。
礼仪使等无所增损,止依旧为定。
若以坛图等可以为定,臣何须喋喋陈辨,以浼天听?
伏案《礼阁新编》:天宝元年,诏升天帝等四座于坛第一等。
建中元年司天冬官正郭献之奏,冬至日祭南郊天皇大帝及北极二座,先在第二阶,后请升于第一阶,与大明、夜明、天一、太一等同阶。
有诏从之。
至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等奏,南郊从祀天皇大帝、北辰、天一、太一等四座,准《开元礼》及《六典》,并在坛之第二等。
建中元年冬官正郭献之奏请升第一等。
天皇大帝及北辰,并众星之贵者。
天一、太一尊于五帝,出于方士谬妄之言,考之祀典,事非经见。
星位虽贵,不合与五帝及日月同列。
且开元定礼,垂之不刊,天宝改作,事出权制,请依《开元礼》及《六典》为定。
杜镐检讨鲍防等所奏为定。
臣按《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
《晋书·天文志》:「中宫:北极五星。
北极,北辰最尊者,其纽星,天之枢也。
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众星拱之。
勾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
夫《史记》、《汉》、《晋书》皆前世名儒著述,倘皆谬妄,后代何所稽据?
又案《周礼》「苍璧礼天」,郑康成释云:「谓冬至天皇大帝于北极者也。
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
夫郑氏博通经传,后圣所仰,今之典章,多其传授,岂其同方士之谬妄哉?
又按后魏孝文禋于六宗,祀天皇大帝及五帝之神明,以天皇大帝列五帝之上。
今五帝居第一阶,而天皇大帝居第二阶,失其序矣。
后魏典礼出自王肃,肃之博通,著名方册。
杜佑评论六宗之说,独以孝文为当,岂、佑之贤,亦为谬妄乎?
史局二月八日以太牢兼祀天皇大帝、太一、天一、日月、五星、勾陈、北极、北斗、三台、二十八宿、文人星、孙星,此又天皇大帝列在大明、夜明之上明矣。
制此令者,岂亦谬妄乎?
然则王者恭天地、事神明,有崇本之文,无抑降之理。
或一遵循旧制,臣所未谕。
且如社稷,古为大祀,开元降归中祀,天宝中恶其非是。
茍以开元作制为定,今社稷可谓中祀乎?
又《开元礼》,第一阶唯有大明、夜明、五帝。
今坛图第一阶有神州地祇,岂神州地祇可违开元之典,天皇、北极坚守贞元之诏乎?
且如九宫贵神,天宝创置,列宗庙之上,次郊社之秩。
文宗初,舒元舆辄率鄙见,降为中祀。
厥后水旱交作,灾难荐兴。
元舆果比奸邪,倾覆宗族。
会昌之始,骤复旧章。
五代因循,复隳往制。
陛下特颁明诏,升为大祀,灵心允合,景福如应。
今若谓方士之说为妄,天宝之制为非,凡于祀典,并遵开元,则九宫贵神可以废矣。
然九宫贵神,专出方士之论,议者尚改累代之失,升为大祀。
而天皇、北极,备见经史,今处之第二阶,臣实未谕。
臣又窃见往古祀典沿革不同者,敢述其概。
汉制:天子祀天地于南郊,先祖配天,先妣配地。
茍以前代典礼不可损益,今可以先妣配地乎?
又风师雨师,旧为小祀,始自天宝,升为中祀。
贞元二年:「况在风雨润泽万物,朕当屈己再拜,以申子育之意」。
德宗轸念黎民,下拜风雨,标之国史,以为故事。
天皇、北极,天之贵神,方之风雨,实有等降,岂前代可以展礼于小祀,圣朝不能升享于贵神乎?
又雷师之祭,自古无文,天宝以来,方列常祀。
若以无文于古,唐室何缘而置其祀乎?
此臣所未谕也。
介唐宫庶今秋遘危疾甫愈余病大作屡承过视起后赋此酬之庚寅 晚清 · 李慈铭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辛集
先后传闻下玉棺,一时天上树鸡竿。
春华向日荣貂脚,小草回风愧豸冠。
辇下萱苏连月贵,越中竹箭近来残。
鲍防亦是词林宿(谓敦夫。),相勖金门保岁寒。
夏大夫关公碑阴文 唐 · 张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禹叙九功。诞受天命。
桀丧一德。悖于人心。
为虺为蛇。如豺如虎。
既毒螫焉。又吞噬焉。
重之以昆吾。因之以妹喜
匹夫丑夏。多士怀殷。
万方嚣然。九州危矣。
公夏后之诤臣也。以谓为臣之礼。
不择其利。食君之禄。
不避其害。亦知直言之贾祸。
国蹙时危。欲其行之速也。
亦知讽谏之徼福。里迂车远。
恐其效之迟也。由是犯帝座。
天门。谋成深心。
药进苦口。石可转也。
不可夺其坚贞。身可杀也。
不可掩其忠义。夫生死者。
必然之常数。忠义者。
不易之大节。位卑则迹远。
禄厚则恩深。恩深则义重于生。
全义可也。迹远则生重于义。
全生可也。夫子世卿之族。
舍生即义。贤哉。
伊尹之遇殷汤也。贤与圣合之。
贤圣之閒。相去甚近。
此其所以行道也。夫子之逢夏桀也。
贤与愚合之。贤愚之閒。
相去甚远。此其所以丧身也。
向若昧可革。从公之言。
则国不失夏之初。君不失禹之旧。
殷汤不能成大业。伊尹不能建元勋。
诸侯奉于天子。一姓传于万世。
骄君暴怒。乱国淫刑。
朝行斧钺之诛。夕睹市朝之变。
千载之下。九原之上。
殷人比干。携手而游耳。
呜呼。先王纳谏而昌。
后王拒谏而亡。当其昌也。
忠良胜于邪佞。及其亡也。
邪佞胜于忠良。故君子慎于语默。
审于行藏。岂徒然哉。
盖有以也。乾元岁。
以戎车之殿。朝于京师
一览吴子之文。再明关公之义。
托于匠石。勒于碑阴。
亦犹公谷作传之异同。韩毛解诗之先后也。
九月二十二日集郡士大夫十五人释菜越中先贤祠忆去年八月集者十八人今章黼光禄叔雅太守潘陆两庶常皆已逝傅子郎中改外郡孙检讨忧归陈舍人里居而张朗斋尚书昔年与余力营创筑者又新薨于山东节署酒间相对慨然作此示诸君辛卯 晚清 · 李慈铭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壬集
虎坊桥东灵泛祠,秋风释菜陈鼎彝。
先贤后贤照方册,帝车南指参娥羲。
乡国之秀萃京辇,年年簪组相追随。
少牢在俎备膋血,三献鞠跽陈嘏辞。
礼成饮福互酬酢,长幼以序无躐跻。
后者视今今视昔,总角俄忽成期颐。
我年过耆主郡邸,不比祠官叨禄縻。
中秋璅院十馀日,管领多士昕宵疲。
还家病卧及秋暮,吉蠲正值貙刘期是日霜降。)
庚子陈经已踰月,先河后海礼所宜(是日先祀至圣先师。)
霜高日晶景卓午,庭柯叶绿如春时。
送神歌阕宜一醉,聊当秋禊相娱嬉。
坐间俯仰忽长叹,去年有几某在斯。
苕霅老卿出镜水,赞祼一病与世辞(黼卿归安籍,自言本会稽道墟村人。)
长桑试守负楚檄,黄鹤忽去空江湄叔雅殁于武昌。)
骑省悼亡亦遽化,陆生已见空棺归。
逝者四人不可作,漫郎白首投一麾。
或闻衔恤或请急,瀛洲屈指半已非。
始兴尚书古豪杰,从戎万里专鼓旗。
乌孙疏勒尽收复,天戈所指无坚陴。
奏凯归来见天子,付以齐鲁京畿
退谈桑梓尤惓惓,欲兴百堵张祠基。
环以楼阁艺花竹,诗巢髣髴南山陲。
行囊已竭尚有待,书来问讯常梦思。
何期一夕大星陨,吾君废朝为涕洟。
岂惟海岱人巷哭,花门万部皆髡剺。
越中近日气凋丧,朝官落落晨星稀。
竹箭之性失妩媚,木强不受权要羁。
老成典型渐已尽,山川黯淡无光辉。
庶子(吴介唐。)华发日夜滋,司业(陈书玉。)鬑鬑亦有须。
鲍防敦夫。)翰林号耆宿,著作七品终不离。
其馀馆阁郎署,大率偃蹇守冗卑。
而我卅年度仓长,晚入谏垣犹夕曦。
朝无阙事各缄口,吁嗟獬豸同鸡栖。
一身衰病顽未死,人仇鬼瞰将何为。
上惭乡哲下同辈,蹉跎志事无由追。
潘陆之齿少我十,尚书周甲未逮稘。
九原新鬼半弟畜,草霜风烛能无危。
今朝有此一尊酒,相逢不饮真成痴。
我愿诸君各努力,斗牛光气无终衰。
明年腰脚应更健,重阳来把黄花卮。
不然归去卧田里,八百里湖多钓矶。
红树白蘋是处有,青山一棹随所之。
蓑笠岂等章绶苦,鸥鹭能伴侏儒饥。
立功立德不可冀,犹能炳烛昌其诗。
沔州秋兴亭 唐 · 贾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八
在阳而舒。在阴而惨。
性之常也。履险而慄。
涉夷而泰。情之变也。
观揖让而退。睹交战而竞。
目之感也。闻韶濩而和。
聆郑卫而靡。耳之动也。
夫其舒则怡。惨则悴。
慄则止。泰则通。
退则无咎。竞则有悔。
和则安乐。靡则忧危。
性情耳目。优劣若此。
故君子慎居处。谨视听焉。
沔州刺史贾载。吾家之良也。
沔州未期月。而政通民和
于听讼堂之西。因高构宇。
不出庭户。在云霄矣。
却负大别之固。俯视沧海之浸。
阅吴蜀楼船之殷。览荆衡薮泽之大。
自公退食。游焉息焉。
图书在左。翰墨在右。
鸣琴洋洋。亦有旨酒。
性得情适。耳虚目开。
且处动则倦。理倦莫若静。
处静则明。惟明以理动。
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今沔州灵府怡而神用爽。
政是以和。观其前户后牖。
顺开阖之义。简也。
上栋下宇。无雕斲之饰。
俭也。简近于智。
俭近于仁。仁智居之。
何陋之有。况乎当发生之辰。
则攒秀木于高砌。见莺其鸣矣。
处台榭之月。则纳清风于洞户。
见暑之徂矣。洎摇落之时。
则俯颢气于轩槛。见火之流矣。
值严凝之序。则目素彩于檐楹。
见雪之纷矣。政成讼清。
体安心逸。而诗人之兴。
常在四时。四时之兴。
秋兴最高。因以命亭焉。
余自巴邱徵赴宣室。歇鞍棠树之侧。
解带竹林之下。嘉其俛仰。
美其动息。乃命进牍抽毫以记之。
鲍防员外见寻因书情呈赠(曾与系同举场) 唐 · 秦系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三径
少小为儒不自强,如今懒复见侯王。
览镜已(一作自)知身渐老,买山将作计偏长。
荒凉鸟兽同三径,撩乱琴书共一床。
犹有郎官来问疾,时人莫道我佯狂。
法华寺西溪联句 唐 · 贾弇
 押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常愿山水游,灵奇赏皆遍贾弇。)
云端访潭洞,林下徵茂彦允初。)
枕石爱閒眠,寻源乐清吕渭。)
探幽渐有趣,凭险恣流眄张叔政。)
竹影思挂冠,湍声忘摇扇鲍防。)
旁登樵子径,却望金人殿周颂。)
萝叶朝架烟,松花暮飞霰□成用。)
蝉声掩清管,云色缘素练郑槩。)
从事暮澄清,看以得方便严维。)
攀崖屡回互,绝迹无健羡允初。)
野客归路逢,山僧入林见贾弇。)
云林会独往,世道从交战鲍防。)
塔庙年代深,云霞朝夕变周颂。)
潜流注隈隩,触石乍践溅□成用。)
逸兴发山林,道情忘贵贱郑槩。)
临流日复夕,应接空无倦严维。)
按:周颂京兆人,天宝进士永泰中慈溪,官至大理寺司直。(据《元和姓纂》卷五、《太平广记》卷三八二、《登科记考》卷二七)
法华寺最高顶忆院中诸公(从一字至九字) 唐 · 周颂
 押侵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身,心周颂。)
城郭,山林□成用。)
望处远,到时深张叔政。)
云崖杳杳,烟树沉沉贾弇。)
啸侣时停策,探幽或抚琴。
鲍防得法小枝小叶,怀人如玉如金严维。)
月色前庭清静观,梵声初夜海潮音吕渭。)
思君子山深不可见,登高顶望远欲相寻郑槩。)
何事归舟客兴棹不驶,君不见红莲绿荇沙禽允初。)
兰亭故池联句 中唐 · 严维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曲水邀欢处,遗芳尚宛然。
名从右军出,山在古人前。
芜没成尘迹,规模得大贤。
湖心舟已并,村步骑仍连。
赏是文辞会,欢同癸丑年
茂林无旧径,修竹起新烟。
宛是崇山下,仍依古道边。
院开新地胜,门占旧畬田。
荒阪披筑,枯池带墨穿。
叙成应唱道,杯作每推先。
空见云生岫,时闻鹤唳天。
滑苔封石磴,密筱碍飞泉。
事感人寰变,归惭府服牵。
寓时仍睹叶,叹逝更临川
野兴攀坐,幽情枕石眠。
玩奇聊倚策,寻异稍移船。
草露犹沾服,松风尚入弦。
山游称绝调,今古有多篇桑世昌兰亭考》十二)
原注:鲍防严维刘全白宋迪,共三十五人,具姓名。大历中唱和五十七人,元本不注姓名于联句下。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中唐 · 李适
 押庚韵
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俾大夫卿士,得同欢洽也。夫共其戚者同其休,有其初者贵其终。咨尔群僚,顺朕不暇,乐而能节,职思其忧,咸若时则,庶乎理矣。因重阳之会,聊示所怀。
引用典故:庭燎 万机
早衣(一作依)庭燎,躬化勤意诚。
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一作老)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一作其)(因诏曰:卿等重阳会宴,朕想欢洽,欣慰良多,情发于中,因制诗序,令赐卿等一本,可中书门下简定文词士三五十人应制,同用清字。明日内于延英门进来,宰臣李泌等虽奉诏简择,难于取舍,由是百僚皆和,上自考其诗,以刘太真李纾等四人为上等,鲍防于邵等四人为次等,张濛殷亮等二十三人为下等。而李晟马燧李泌宰相之诗,不加考第。时贞元四年九月也)
柏梁体状云门山 唐 · 秦瑀
 押阳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状,比也,与比释氏有药草谕品,诗家则六艺之一焉。义取睹物临事,君子早辩不当,有似是而非,采诗之官可得而补缺矣。无以小言默,无以细言弃,相尚佳句,题于层阁,古者称会必赋,其能阙乎。星郎主文,宾赋所以中隽也。
幡竿映水出蒲樯秦瑀。)。榴花向阳临镜妆鲍防。)
子规一声猿断肠李聿。)。残云入户起炉香李清。)
晴虹夭矫架危梁杜奕。)。轻萝缥缈挂霓裳袁邕。)
月临影殿玉毫光吕渭。)。粉带新篁白简霜崔泌。)
玲珑珠缀鱼网张(□允初。)。高枝反舌巧如簧(郑既木。)
风摇宝铎佩锵锵秦瑀。)。古松拥肿悬如囊杜倚。)
雨垂珠箔映回廊(□聿。)蔷薇绿刺半缄长鲍防。)
五粒松英大麦芒李清。)。古藤蚴蟉毒龙骧杜奕。)
深林怪石猛虎藏袁邕。)。古碑勒字棋局方吕渭。)
山僧行道鸿雁行崔泌。)。亭亭孤笋绿沉枪(郑既木。)
蜂窠倒挂枯莲房允初。)。燃灯幽殿星煌煌杜倚。)
按:李聿玄宗时清漳,迁尚书郎。(据《全唐文》卷四三五) 崔泌,不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博陵安平崔氏有刑部员外郎崔泌,为湜弟,时代稍早,非是。)杜倚京兆人。淹玄孙,左卫将军。(据《元和姓纂》卷六)
鲍防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三
唐尚书东海宣公姓鲍。春秋六十九。
公从三十六载致政二(一作三)年。历官二十五。
凡居达官之长十二。领四岳十三。
州牧之寄三。贞元六年秋八月景申
薨于洛阳私第。冬十月旬有七日
从先公于北邙南原(一作郊)。诏赠太子少保
给卤簿鼓吹旌其卒。葬后三年。
嗣子宗由。惟中古封树之制
且曰。邱垄与年代相推。
几何而平。霜露相薄。
几何而尽。将令百代之后。
九原者。徘徊不朽之烈。
叹息可作之美。其惟金石刻乎。
是用建碑墓。以扬先懿。
公讳防字子慎河南洛阳人
其先盖夏禹之苗裔。春秋时
杞公子有仕者。食采于鲍。
因以命氏。曾祖标(一作諲)
陇州汧阳祖仁爽。
雅州飞越。赠眉州刺史
父思温。彭州唐昌丞。
工部尚书。皆盛德下位。
发祥于公。天宝中
天下尚文。其曰闻人。
则重侔有德。贵齿高位。
公赋感遇十七章。以古之正(一作名)法。
刺讥时病。丽而有则。
属诗者宗而诵之。举进士高第
太子正字中州兵兴。
全德违难。辞永王
来瑱。为李光弼所致。
光弼上将薛兼训授专征之命于越。辍公介之。
兼训之奉光弼也。以顺命为忠。
不及于义。公知光弼之不终也。
谕而绝焉。东越仍师旅饥馑之后。
三分其人。兵盗半之。
公之佐兼训也。令必公口。
事必公手。兵兼于农。
盗复于人。自中原多故。
贤士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薮。
以公故也。徵尚书郎
优游公卿间。执政者以代言之司见属。
无何。薛兼训寝疾太原
上以北门寄重。轸念于薛。
思所以贰而代之者。莫与公比。
召对劳赐。宠而遣之。
公之至也。人不知其帅之疾。
帅不自知其疾。及其代也。
由亚尹中丞居守专征之倅。各迁其任(一作各还其长)
兵自勇厉至于辑睦。人自安业至于移风
政自无阙至于有典。代宗嘉叹之不足。
图写公形。列于别殿。
盖麟阁名臣之次也。三载朝觐。
属今上嗣位。惟新大政。
授公纪律。俾作典刑。
御史大夫。旋以文武之柄。
方镇为大。南国万里。
俾之师长。统闽越。
江南。公之抚人也。
以家勤之。以子爱之。
利用用之。厚生生之。
诏加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纪成绩也。
真拜右常侍。扈从巡狩。
礼部侍郎。上还镐京
展谢郊庙。公预太常折无文之礼。
进封东海公。诏徵贤良。
求其谠言。时荐(一作员)仲兄不敢违诏承诏(原注绝句)
实苍生利之。宰臣病之。
与公并命考第者。以为异日故事。
言或有犯。投之不疑焉。
公曰。使上闻所未闻。
圣朝之瑞也。擢居甲第。
每岁贡士。充于王庭。
心为灵龟。事绝请托。
京师仍岁蝗旱。务殷人耗。
京兆尹。诏下风行。
宣政举。威革难理。
惠周无告。既而痿痹生疾。
陈乞遂閒。上置上将军员以待功臣
先用文儒耆耄。以宠其选。
右武卫上将军。厥疾加剧。
优诏授工部尚书致仕。徙家东周
富天禄。贵天(一作人)爵。
乐天命。顺天和。
以终夫天年。呜呼贤哉。
公德本于孝。才归于用。
从王牧人。即戎临事。
大略以忠肃慈惠沈毅庄敏为称。喜善怒恶。
不必为已。论交任人。
必惟其终。入为羽仪。
出作藩翰。夔夔然以家人严君之义。
属于长兄。盖仆卿之禄。
千乘之赋。一以奉之。
四时宾客之事。车服器用之费。
一以禀之。公与夫人视诸孤偫从唯所授。
公不敢以礼秩异。夫人不敢以居有私。
敬公和乐之道。于是乎久。
御史中丞武威贾全。公之甥也。
少长于我。登朝异门。
教切义方。慈均天性。
故全之报也称天下。甥舅加礼焉(一作加爱焉)
郑滑节度使陇西李融。公之吏也。
推以腹心。齐厥忧宠。
历佐三道。其间如一。
故融之报也类天下。宾主加欢焉。
也见公之内。如也见公之外。
然则公之行已与人可知矣。夫人兰陵郡夫人萧氏。
佐公贤。终成公贵。
及公既没。清风如同。
二孤前左卫兵曹参军殿中省进马宗参。以文学世公之业。
孝友继公之志。犹曰不足以抒夫罔极。
于是发扬垂裕之义。作为铭曰。
穆穆宣公。为王荩臣。
终始明哲。优游宠勋。
在昔理平。逢时尚文。
高唱寡和。长才不偫。
星河丽天。卉木荣
羽翰方陆。云雷构屯。
乃佐戎师。名屈道伸。
乃登天朝。盛美惟新。
茫茫南国。赫赫北门。
股肱王室。父母生人。
执宪承式。尹京作则。
春官主文(一作常)尚德。
出捍牧圉。入趋宸极。
望实攸并。谋猷允塞。
贤宜翼圣。道厄于命。
方叔元(一作员)老。冉耕所病。
明明天子。礼优致政。
曳履散金。颐真保性。
良辰何遽。厚夜何长。
归全故邱(一作邙)巩洛之阳。
贞石是勒。德音孔彰。
于戏宣公。百世不忘。
清平乐 维扬春暮 清 · 朱彝尊
 出处:曝书亭集卷第三十
春融艳艳韩偓
燕外晴丝卷杜甫
回首夕岚山翠远李绅
芳草落花无限丘丹

比来寒食佳期鲍防
风台水榭逶迤郑槩
杨子津头月下白居易,游人处处归随陈元初
满江红 春日怀归 清 · 朱彝尊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曝书亭集卷第三十
燕燕于巢顾况,卷翠幕、李萼张锦鲍溶
芳菲节、姬)光风转(乐章),漏添迟日韩偓
世事浮云何足问王维,帘前春色应须惜岑参
劝少年、李绅放意且狂歌翁承赞陈瑶王维

春向晚刘禹锡,日西夕李白
閒徙倚吴融,长思忆韩偓
只将琴作伴白居易,东西南北贯休
乡信渐稀人渐老许浑,流光易去欢难得鲍防
早归来、杜甫已是十年游张乔江南鲍溶
南乡子 旧游 清 · 朱彝尊
 押齐韵 出处:曝书亭集卷第三十
川阔远天低戎昱
垂柳阴中白马嘶秦韬玉
君过午桥回首望刘禹锡,东西鲍防
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北渚对芳蹊姚崇
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肠断旧游从一别沈彬,寻溪严维
不是花迷客自迷李商隐
元九815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月日。居易白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
凡所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
或辱序。或辱书。
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
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爱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
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
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
致足下前。累岁已来。
牵故少暇。间有容隙。
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
亦无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
率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馀事。
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
忽如会面。心所蓄者。
便欲快言。往往自疑。
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
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
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
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
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
诗又首之。何者。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圣贤。下至愚騃。
微及豚鱼。幽及鬼神。
偫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
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
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
义有类。韵协则言顺。
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
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
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
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
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
决此以为大窦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
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
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言者闻者。
莫不两尽其心焉。洎周衰秦兴
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
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
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
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
苏李骚人。皆不遇者。
各系其志。发而为文。
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
泽畔之吟。归于怨思。
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
然去诗未远。梗槩尚存。
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
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
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已还。
得者盖寡。以康乐奥博
多溺于山水。以渊明高古
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
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
百无一二焉。于时六义寖微矣。
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巳。
噫。风雪花草之物。
三百篇中。岂舍之乎。
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
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
因雪以悯征役也。棠棣之华。
感华以讽兄弟也。采采芣苢。
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
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
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
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
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
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
所可举者。陈子昂感遇诗二十首。
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又诗之豪者。
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
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
十无一焉。杜诗最多。
可传者千馀篇。至于贯穿今古。
覼缕格律。尽工尽善。
又过于。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
仆尝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
或食辍哺。夜辍寝。
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嗟呼。事有大谬者。
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
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
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
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
苦节读书。二十已来。
课赋。夜课书
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
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
又自悲矣。家贫多故。
二十七方从乡试。既第之后。
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
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
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
年齿渐长。阅事渐多。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
每读书史。多求理道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
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
身是谏官。月请谏纸。
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
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
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上以广宸聪。副忧勤。
次以酬恩奖。塞言责。
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
言未闻而谤已成矣。又请为左右终言之。
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
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
众面脉脉。尽不悦矣。
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
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不相与者。号为沽名
号为诋讦号为讪谤
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乃至骨月妻孥。皆以我为非也。
其不我非者。举不过三两人。
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
无何而鲂死。有唐衢者。
见仆诗而泣。未几而死。
其馀则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
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
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
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耶。
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
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
可以接偫居之欢者。一无通晓。
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
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弮于战文之场。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
名入众耳。迹升清贯。
出交贤俊。入侍冕旒。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亦其宜也。日者又闻亲友间说。
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
其馀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
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
欲聘娼妓。妓大誇曰。
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
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
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
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
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
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
长安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
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
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戏。
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
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
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古人云。名者公器。
不可以多取。仆是何者。
窃时之名已多。既窃时名。
又欲窃时之富贵。使已为造物者。
肯兼与之乎。今之迍穷。
理固然也。况诗人多蹇。
陈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遗
迍剥至死。李白孟浩然辈。
不及一命。穷悴终身。
近日孟郊六十。终试协律
张籍五十。未离一太祝
彼何人哉。彼何人哉。
况仆之才。又不逮彼。
今虽谪在远郡。而官品至第五。
月俸四五万。寒有衣。
饥有食。给身之外。
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
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仆数月来检讨囊箧中。得新旧诗。
各以类分。分为卷首。
拾遗来。凡所遇所感。
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
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閒居。
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
谓之閒适诗。又有事务牵于外。
情性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
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
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
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
异时相见。当尽致于执事
微之。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为云龙
风鹏。勃然突然
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
雾豹。为冥鸿。
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谓之閒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其馀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
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
非平生所尚。但以亲朋合散之际。
取其释恨佐欢。今铨次之间。
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
略之可也。微之
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
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徵古旧。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
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閒澹。
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
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
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
然后人贵之。今仆之诗。
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
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閒适者思澹而词迂。
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所爱者。并世而生。
独足下耳。然千百年后。
安知复无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
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
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
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
率以诗也。如今年春游城南时。
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艳小律
不杂他篇。自皇子陂归昭国里。
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馀。
樊李在傍。无所措口。
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何则。劳心灵。
役声气。连朝接夕。
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
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
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
不知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
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微之微之。此吾所以与足下外形骸。
脱踪迹。傲轩鼎。
轻人寰者。又以此也。
当此之时。足下兴有馀力。
且欲与仆悉索还往中诗。取其尤长者。
张十八古乐府。李二十新歌行。
杨二秘书律诗。窦七元八绝句。
博搜精掇。编而次之。
元白往还诗集。众君子得拟议于此者。
莫不踊跃欣喜。以为盛事。
嗟乎。言未终而足下左转。
不数月而仆又继行。心期索然。
何日成就。又可为之叹息矣。
又仆尝语足下。凡人为文。
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
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
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
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
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
尤患其多。巳尚病之。
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律。
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
各出所有。终前志焉。
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在何地。
溘然而至。则如之何。
微之微之。知我心哉。
浔阳腊月。江风苦寒。
岁暮鲜欢。夜长无睡。
引笔铺纸。悄然灯前。
有念则书。言无次第。
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也。
微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
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811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宗元白。
前以所致石钟乳非良。
子敬所饵与此类。
又闻子敬时愤闷动作。
宜以为未得其粹美。
而为粗矿惨悍所中。
惧伤子敬醇懿。
仍习谬误。
故勤以为告也。
再获书辞。
徵引地理證验。
多过数百言。
以为土之所出乃良。
无不可者。
是将不然。
夫言土之出者。
固多良而少不可。
不谓其咸无不可也。
草木之生也。
依于土然。
即其类也。
而有居山之阴阳。
或近于水。
或附于石。
其性移焉。
又况钟乳直产于石。
石之精粗疏密。
寻尺特异。
而穴之上下。
土之薄厚。
石之高下不可知。
则其依而产者。
固不一性。
然由其精密而出者。
则油然而清。
炯然而辉。
其窍滑以夷。
其肌廉以微。
食之使人荣华温柔。
其气宣流。
生胃通肠。
寿善康宁。
心平意舒。
其乐愉愉。
由其粗疏而下者。
则奔突结涩。
乍大乍小。
色如枯骨。
或类死灰。
淹悴不发。
丛齿积颣。
重浊顽朴。
食之使人偃蹇壅郁。
泄火生风。
戟喉痒肺。
幽关不聪。
心烦喜怒。
肝举气刚
不能和平。
故君子慎焉。
取其色之美。
而不必唯土之信。
以求其至精。
凡为此也。
子敬饵之近。
不至于是。
故可止禦也。
必若土之出无不可者。
则东南之竹箭。
虽旁岐揉曲。
皆可以贯犀革。
北山之木。
虽离奇液暪。
空立中枯者。
皆可以梁百尺之观。
航千仞之渊。
冀之北土。
马之所生。
凡其大耳短脰。
拘挛踠跌薄蹄而曳者。
皆可以胜百钧。
驰千里。
雍之块璞。
皆可以备砥砺。
徐之粪壤。
皆可以封大社。
荆之
皆可以缩酒。
九江之元龟。
皆可以卜。
泗滨之石。
皆可以击考。
若是而不大谬者。
少矣。
其在人也。
则鲁之晨饮其羊。
关毂而輠轮者。
皆可以为师儒。
卢之沽名者
皆可以为太医
西子之里。
恶而矉者。
皆可以当侯王。
山西之冒没轻儳。
沓贪而忍者。
皆可以凿凶门。
制阃外。
山东之稚骏朴鄙。
力农者。
皆可以谋谟于庙堂之上。
若是。
则反伦悖道者甚矣。
何以异于是物哉。
是故经中言丹砂者以类芙蓉而有光。
言当归者以类马尾蚕首。
言人参者似人形。
黄芩似腐肠。
附子八角。
甘遂赤肤。
类不可悉数。
若果土宜乃善。
则云生某所。
不当又云某者良也。
又经注曰。
始兴为上。
次乃广连。
则不必服正为始兴也。
今再三为言者。
唯欲得其英精。
子敬之寿。
非以知药石角技能也。
若以服饵不必利己。
姑务胜人而夸辩博。
素不望此于子敬
其不然明矣。
故毕其说。
宗元再拜。
复性书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
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
敢问其方。曰。
弗虑弗思。情则不生。
情既不生。乃为正思。
正思者。无虑无思也。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
又曰。闲邪存其诚。
诗曰。思无邪。
曰。已矣乎。
曰。未也。
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
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
动静不息。是乃情也。
易曰。吉凶悔吝。
生于动者也。焉能复其性耶。
曰。如之何。
曰。方静之时。
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
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
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
中庸曰。诚则明矣。
易曰。天下之动。
贞夫一者也。问曰。
不虑不思之时。物格于外。
情应于内。如之何而可止也。
以情止情。其可乎。
曰。情者性之邪也。
知其为邪。邪本无有。
心寂然不动。邪思自息。
惟性明照。邪何所生。
如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
情互相止。其有已乎。
易曰。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
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问曰。本无有思。
动静皆离。然则声之来也。
其不闻乎。物之形也。
其不见乎。曰。
不睹不闻。是非人也。
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
无不知也。无弗为也。
其心寂然。光照天地。
是诚之明也。大学曰。
致知在格物。易曰。
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
何谓也。曰。
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
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
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
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
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
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易曰。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知周乎万物。
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
故不忧。安土敦乎仁。
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之谓也。曰。
生为我说中庸。曰。
不出乎前矣。曰。
我未明也。敢问何谓天命之谓性。
曰。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性者天之命也。
率性之谓道。何谓也。
曰。率循也。
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
至诚也。至诚者。
天之道也。诚者定也不动也。
修道之谓教。何谓也。
故曰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修是道而归其本者明也。教也者。
则可以教天下矣。颜子其人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说者曰。
其心不可须臾动焉故也。动则远矣。
非道也。变化无方。
未始离于不动故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说者曰。不睹之睹。
见莫大焉。不闻之闻。
闻莫甚焉。其心一动。
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
其复之不远矣。故君子慎其独。
慎其独者。守其中也。
问曰。昔之注解中庸者。
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
曰。彼以事解者也。
我以心通者也。曰。
彼亦通于心乎。曰。
吾不知也。曰。
如生之言。修之一日。
则可以至于圣人乎。曰。
十年扰之。一日止之。
而求至焉。是孟子所谓以杯水而救一车薪之火也。
甚哉。止而不息必诚。
诚而不息则明。明与诚终岁不违。
则能终身矣。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则可以希于至矣。
故中庸曰。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徵。
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悠久无疆。如此者。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
无为而成。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问曰。
凡人之性。犹圣人之性欤。
曰。桀纣之性。
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
嗜欲好恶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
曰。为不善者非性耶。
曰。非也。
乃情所为也。情有善有不善。
而性无不善焉。孟子曰。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夫水。搏而跃之。
可使过颡。激而行之。
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
其所以导引之者然也。人之性皆善。
其不善亦犹是也。问曰。
尧舜岂不有情耶。曰。
圣人至诚而已矣。尧舜之举十六相。
非喜也。流共工
驩兜。殛鲧。
窜三苗。非怒也。
中于节而巳矣。其所以皆中节者。
设教于天下故也。易曰。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曰。唯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
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
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圣人之谓也。问曰。
人之性犹圣人之性。嗜欲爱憎之心。
何因而生也。曰。
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
妄情灭息。本性清明
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
易曰。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论语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能正性命故也。问曰。
情之所昏。性即灭矣。
何以谓之犹圣人之性也。曰。
水之性清澈。其浑之者沙泥也。
方其浑也。性岂遂无有耶。
久而不动。沙泥自沈。
清明之性。鉴于天地。
非自外来也。故其浑也。
性本勿失。及其复也。
性亦不生。人之性。
亦犹水之性也。问曰。
人之性本皆善。而邪情昏焉。
敢问圣人之性。将复为嗜欲所浑乎。
曰。不复浑矣。
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无因。
人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
知情之为邪。邪既为明所觉矣。
觉则无邪。邪何由生也。
伊尹曰。天之道。
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者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如将复为嗜欲所浑。
是尚不自觉者也。而况能觉后人乎。
曰。敢问死何所之耶。
曰。圣人之所明书于策者也。
易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斯尽之矣。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然则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
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而自通矣。
此非所急也。子修之不息。
其自知之。吾不可以章章然言且书矣。